熱搜關鍵詞: 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環境監理報告環境影響評價清潔生產審核許昌環評
從“許臟”到許昌,環保監測設備升級換代,守衛碧水藍天
從最初只能做20多個簡單項目的檢測分析,到如今進行大氣、水質等11大類170多個項目的檢測分析;從最初費時耗力的人工檢測,到如今使用靈敏度極高的智能化自動監測設備對數據進行即時分析……
1987年,王愛琴從學校畢業后,被分配到市環境監測站。31年來,她見證了環保事業的大發展。當年的市環境監測站,成為如今的市環境監測中心,負責全市的環境監測工作。
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藍天白云、清水綠岸、鳥語花香的優美生態環境越來越為人民群眾所期盼,污染防治攻堅成為我們必須打贏的硬仗。
最初空氣質量監測要靠人工采樣,如今可以實時查詢
11月5日15時,記者搜索“許昌市空氣質量指數實時查詢”,網頁顯示空氣質量級別為良,PM2.5濃度為44μg/m3……并溫馨提示“極少數異常敏感人群應減少戶外活動”。
今天的空氣質量怎么樣?PM2.5濃度有多高?這樣的天氣適合鍛煉嗎?如今,市民只需通過搜索引擎,就可即時查閱當天的空氣質量狀況。
這些有關空氣質量的準確數據,來源于環境監測部門的精密而權威的儀器。
“這些年,我市環境監測經歷了一個跨越式發展過程。”市環境監測中心副主任王愛琴感慨不已,“我剛上班時,只有一些簡單的儀器,進行抽樣、萃取、分析、對比,最終得出數據。像PM2.5等人們如今已耳熟能詳的環保名詞,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還無法測算。”
1987年,學環保專業的王愛琴被分配到市環境監測站。那個時候,我市監測空氣質量的手段單一,每季度在市區的空氣質量監測點連續采樣5天,每天采樣4次,之后將采集的樣品拿到化驗室分析得出結果;到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每周采集空氣樣品3次,然后到化驗室分析得出結果;2000年之后,使用空氣自動監測系統,技術人員在單位中心控制室就可查看各站點監測數據,每天出空氣質量日報。發展至今日,市民可足不出戶,通過手機、電腦在互聯網上實時查看各站點的空氣質量。
環保投入越來越大,打響碧水藍天保衛戰
“現在,我市對環保越來越重視了,開展污染防治攻堅,打響碧水藍天保衛戰。與脫貧攻堅一樣,已經成為必須實施的三大攻堅戰之一。”王愛琴說,她剛到環境監測部門時,設備只有十幾臺,如今已“鳥槍換炮”,各種環保監測新式設備“上崗”,設備資產從最初的幾十萬元發展至今日的2800多萬元,增長了幾十倍。
更重要的是,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市委、市政府對環保工作越來越重視,污染防治攻堅力度越來越大,環境保護執法執紀力度空前加大,城鄉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加速推進,環保系統自身能力建設和隊伍建設不斷加強。
我市打出了一套強力治污“組合拳”,形成了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全方位、立體式、持續化推進的高壓態勢:對138家企業全面實施了停限產措施,累計檢查工地4612項次,督查發現環境污染問題1506個;發動群眾、機關干部3萬余人次參與城市清潔行動;嚴格落實錯峰生產、封土行動、應急減排、大貨車繞行分流等措施,開展揚塵污染專項整治,對排查出的揚塵污染源逐項整改……
“我覺得把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割裂開來的觀點越來越沒有市場,我市環境保護工作越來越向好的方面發展。”王愛琴深有感觸地說。
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大家共同呵護
每到周末,王愛琴有空的時候會到市區的游園、廣場散步。近年來,我市先后建成154個公園、游園和廣場,打造82公里沿河綠色長廊、38公里外環防護林帶、96公里環城防護林帶、30公里生態廊道,新增4處總面積達10萬畝的大型生態林海,栽植花木90多萬畝,實現了“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
“良好的生態環境,需要大家共同呵護。”王愛琴說,市民在環保建設中的作用相當重要,做些日常順手可做的環保小事,比如選擇公共交通方式出行、少用一次性餐具和塑料袋、隨手關緊水龍頭、實行垃圾分類等,都是在為環保事業做貢獻。
她說,實現藍天白云常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污染防治是個大的系統工程,不單單是政府的事,需要動員社會各界力量,才能更快、更有效地解決環境問題。